
烏克蘭經驗:多數市民事先在家鄉外找好避難據點。以色列經驗:每戶設有「安全室」並每半年演練補給品更換。

烏克蘭經驗提醒:戰爭前2週~48小時內,將有大量徵兆混雜於日常之中。多數民眾當時選擇忽略徵兆,導致措手不及。
俄烏戰區曾出現敵軍「誘捕式傷兵」,吸引平民接近後開火。烏克蘭官方建議平民如遇重傷軍人,應保持距離並上報專線。

烏克蘭與以色列戰區經驗:維持教會的聚會、社會連結比物資更多時候能穩定人心。即使在炮火最猛烈的地區,仍有牧者在防空洞舉行簡短禮拜與聖餐,因為禮拜不是奢侈品,而是靈性補給。家庭間共同講故事、分工排班、互相照應,是心理韌性的基礎。戰爭讓人孤立,但互助讓人活下來。在烏克蘭,戰爭使「教會」不再只是建築物,而是:
一群實踐公義與憐憫的人
在炮火中仍相互扶持的人
在黑暗時刻仍以盼望抵抗絕望的人這樣的教會,也是在台灣面對任何可能危機時需要的樣貌:深根於上帝國、實踐公義與憐憫、支撐人民生命的社區韌性中心。

假訊息跑得比炮彈還快,別讓它先炸到你的心。戰爭時期「少即是多」。過濾雜訊、保留行動力與判斷力,是每一位平民的自我保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