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眾戰時應用指南
本指南旨在於戰爭或重大危機時期提供民眾閱讀、紀錄與應用的基本生存指南。這本指南不是為了引起恐慌,而是讓你在最需要的時候,不慌、不亂、不孤單。它是備而不亂的民防戰災知識,是為平凡人寫的求生知識。
參考胡凱芃教官在台北濟南教會「守望者行動~基礎民防課」授課內容
濟南防災自訓團
空襲警報下之避難行動指引
警報聲音識別
升高音調循環響起,每循環約15秒
平穩長鳴,持續約90秒

從警報響起到飛彈落地約有3分鐘,請立刻停下所有行動,迅速避難!
室內避難
儘速前往地下室、捷運站或地下街。選擇無窗牆角,蹲下伏地雙手護頭。
戶外避難
進入就近地下空間。若無法避入建物,貼牆俯身、背向爆炸方向。
行車避難
立即靠邊停車開啟警示燈。下車後盡速離開車體,尋找建築遮蔽。
室內避難詳細指引
01
切勿搭乘電梯
以防停電或卡住,務必使用樓梯快速移動
02
選擇安全位置
建築物內部無窗牆角,如廁所、儲藏室、樓梯間
03
採取防護姿勢
蹲下、伏地、雙手護頭,可用厚重家具或背包遮蔽身體
不同建築類型
  • 公寓:盡量避難至地下停車場或樓梯間
  • 透天厝:避至一樓內部無窗處並關閉瓦斯電源
  • 宿舍、旅館:使用隨身包與門後安全圖確認避難路線
家庭準備提醒
  • 標示1~2個主要避難點
  • 定期演練:「停下→拿包→關瓦斯→蹲避」
  • 避難包放置於玄關或門口櫃旁
避難型態分類與對應策略
短期避難
1~3天內臨時躲避爆炸或空襲,攜帶避難包前往最近安全地點
長期避難
超過3天至數週,需擬定撤離計畫並指定避難目的地A/B
短期避難包內容
  • 飲用水1~2瓶
  • 高熱量即食食物
  • 緊急醫療用品
  • 頭燈、行動電源
  • 口哨、口罩、濕紙巾
長期避難儲備
  • 飲用水(每人每天3公升,備7日)
  • 長期糧食(罐頭、乾糧、米)
  • 衛生設備與睡眠用品
  • 基本炊事工具
  • 通訊裝置與紙本地圖
烏克蘭經驗:多數市民事先在家鄉外找好避難據點。
以色列經驗:每戶設有「安全室」並每半年演練補給品更換。
緊急求生包內容配置
求生包(Go-Bag)是一個可以在10秒內背起就走的緊急避難包。其目的不是提供舒適生活,而是保命三日內的最低限度支援。每人應備一袋,擺放於門口、床邊或車上可即取位置。
水與食物
飲用水600ml×2瓶或濾水器、高熱量糧食、寶礦力粉包
照明與通訊
頭燈、備用電池、行動電源、哨子、收音機、緊急聯絡卡
醫療與衛生
基本急救包、個人處方藥、酒精棉片、濕紙巾、簡易口罩
保暖與庇護
救生毯、防水布、小型雨衣、輕型摺疊帳、黑色電火布
文件與工具
身分證影本、紙本地圖、瑞士刀、多功能鉗、打火機
其他裝備
雨傘、垃圾袋、小量現金、USB備份碟

貼心建議:每半年檢查一次求生包內容物(電池、藥品、食物保存期)。求生包的重點不是「裝越多越好」,而是「裝最重要的能活下來的」。
戰時服裝選擇原則
戰時衣著需兼顧「行動性、辨識性、安全性」。選擇深色、不穿軍裝樣式(避免被誤判),長袖長褲具備防刮、防火花能力。棉質或快乾材質為佳,避免易燃化纖。外層衣物具防風、防水、防汙效果,鞋子選擇防滑登山鞋或軍靴。
建議隨身攜帶
  • 帽子(遮陽與掩飾)
  • 手套(搬運或過熱物品時使用)
  • 頸巾或毛巾(防塵、防寒、可當壓布)
深色系衣物
避免鮮豔顏色,不穿軍裝樣式
長袖長褲
防刮、防火花,棉質或快乾材質
防護外層
防風、防水、防汙功能
實用鞋款
防滑登山鞋或軍靴
戰爭爆發可能徵兆
戰爭不會毫無徵兆地發生。根據現代戰爭模式與近年台海局勢,可從政治、經濟、交通、軍事與外交五大面向,觀察戰爭前五大信號。
政治異常
官方言論轉趨強硬,出現「必要手段」等語句,高層密集閉門會議
經濟徵象
兩岸資金、股市劇烈波動,中資企業突發性清算或撤離
交通現象
航空公司大規模取消航班,高鐵捷運無預警維修,民眾搶購潮
軍事徵象
東南沿海戰備狀態,持續環台軍演,軍機擾台頻率提升
國際訊號
各國駐台使館人員撤離,美日歐發布旅遊警示升級
烏克蘭經驗提醒:戰爭前2週~48小時內,將有大量徵兆混雜於日常之中。多數民眾當時選擇忽略徵兆,導致措手不及。
若出現「兩項以上異常現象」並持續48小時以上,應立即備妥避難計畫並通知家人。避免散播謠言,但要在可信資訊確認後,主動通知親友備戰。
戰區生存指引
在戰爭中,當城市或地區淪為戰區,首要目標永遠是保命與生存。面對敵對勢力的佔領、巡邏或過境,堅持立場不代表要做出危險舉動。表態不是義務,活下來才有資格做選擇。
保持冷靜
不主動挑釁,不試圖記錄、拍照、直播軍事行動或裝備
展現無害
雙手高舉、五指張開,慢慢說明自己是無武裝平民
配合查驗
主動說明證件存放位置,待對方同意後再緩慢取出
千萬不要做的事
  • 拿起棍棒或刀具
  • 白天探頭觀察軍隊動向
  • 向部隊開燈照射、發出聲響
  • 穿著迷彩衣物、配戴類軍用裝備
  • 嘗試破壞敵軍設施或留下標記
保命口訣
站穩 → 雙手舉高 → 清楚說明 → 不主動動作
記住:你是平民,不是情報員。少說、少動、少表態,多觀察、多避讓、多存活
災難現場三階段協助順序
第一步:幫助自己
確認自身沒有受傷,位處安全位置。穩定情緒、觀察四周是否仍有威脅。檢查自身物資是否遺失。
原則:你活著,才有資格去幫助別人。
第二步:幫助家人
優先照顧孩童、年長者、身障者。檢查彼此是否脫隊或受傷,保持肢體接觸與視線連結。
提醒:平時演練「一人一功能」──有人負責抓包、有人顧門、有人牽小孩。
第三步:幫助陌生人
在確認自身與家人安全無虞後,提供方向引導、協助輕傷者移動、用哨子或燈光為困在瓦礫下者引導搜救隊。
警告:若遇重傷軍人,確認現場安全。無急救經驗切勿靠近,通報為主。
俄烏戰區曾出現敵軍「誘捕式傷兵」,吸引平民接近後開火。烏克蘭官方建議平民如遇重傷軍人,應保持距離並上報專線。
戰時資訊判讀與通訊守則
戰時最大的風險不只有飛彈,還有假訊息、恐慌與通訊失效。掌握資訊的同時,更要懂得「分辨、保密、節制」,才能避免成為錯誤資訊的傳播者或敵軍鎖定目標。
01
看來源
是否來自官方單位、媒體記者、可信組織?是否可在多個平台查到相似說法?
02
查事實
利用MyGoPen、Cofacts、Google反搜圖片或影片。檢查日期與地點,避免誤傳舊訊息。
03
等一等
感到情緒激動時,不馬上分享。通報前可請家庭中一人負責「消息查證」。
通訊安全守則
  • 不打卡、不開定位、不公開去向
  • 不拍軍人、車隊、空襲地點
  • 社群帳號改為私人並審查朋友列表
  • 使用加密軟體:Signal
  • 訊息用代稱(如「避難處A」)
斷網應變工具
  • 紙本避難所清單與家人聯絡資料
  • FM/AM手搖收音機
  • 緊急訊息紙條(含姓名、血型)
  • 啟動低電耗模式
  • 預先下載離線地圖

烏克蘭戰時多起誤炸事件,皆因平民無意間拍下軍事行動並上傳社群,被敵方利用作為導引目標。在戰爭中,「沉默」有時比說話更安全。
心理調適、信仰群體及社區互助
戰爭除了身體威脅,更多時候是心理壓力與孤立感的折磨。維持心理穩定與人際連結,是長期避難與災後重建的關鍵。
常見心理反應
焦慮、恐懼、失眠、幻聽或極端警戒。情緒低落、易怒、無力感、否認現實。孩童可能出現退化行為。
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
呼吸調節法
吸氣4秒 → 屏息4秒 → 呼氣6秒 → 間隔2秒
重複3~5回可穩定心跳與思緒
建立作息表
固定起床、睡眠與簡易清潔時間。每日留15分鐘寫日記、收拾裝備、交談。
社區互助關係建立
避難前期可組織鄰里小隊(3~5人為一組),記錄每戶成員、長者、兒童、病患資訊。安排輪流守夜、資源統整、消息傳遞。
可共備資源
  • 熱水爐、備用瓦斯、備糧桶
  • 睡墊、照明器具
  • 共用廁所袋與垃圾集中處理方案
烏克蘭與以色列戰區經驗:維持教會的聚會、社會連結比物資更多時候能穩定人心。即使在炮火最猛烈的地區,仍有牧者在防空洞舉行簡短禮拜與聖餐,因為禮拜不是奢侈品,而是靈性補給。家庭間共同講故事、分工排班、互相照應,是心理韌性的基礎。戰爭讓人孤立,但互助讓人活下來
在烏克蘭,戰爭使「教會」不再只是建築物,而是:
  • 一群實踐公義與憐憫的人
  • 在炮火中仍相互扶持的人
  • 在黑暗時刻仍以盼望抵抗絕望的人
這樣的教會,也是在台灣面對任何可能危機時需要的樣貌:深根於上帝國、實踐公義與憐憫、支撐人民生命的社區韌性中心。
應對化武、生物武器與核災
雖然發生機率較低,但一旦發生,其殺傷力遠超常規武器。平民若能具備基本認識與應對方式,將大幅提升存活率。
化學武器應變
立即反應:濕布掩口鼻、逆風撤離現場。盡快進入密閉空間,關閉門窗與通風口,用濕毛巾、膠帶封住縫隙。
去污處理:移除外層衣物裝袋封口,使用大量清水沖洗裸露皮膚。
生物武器應變
原則:不接觸、不散播、不恐慌。若發現不明液體、粉末或異味,不可觸碰。通報社區/官方單位,不主動拍照或上傳。
個人防護:配戴口罩、手套、護目鏡。避免與他人共用食物或個人物品。若出現發燒、嘔吐、出疹,立即通報並自我隔離。
核爆/核電災應變
第一時間:見到閃光(白光)立即背對、臥倒、雙手護頭(2秒內)。關閉窗門、瓦斯與所有通風系統。進入地下室或最中心的無窗房間避難。
後續處理:靜待48–72小時內不外出,降低輻射曝露。若外出需全身包覆,返回後全身沖洗、換衣。

建議常備:碘片(可抑制甲狀腺吸收放射碘)、防塵口罩、防護衣(如雨衣、塑膠套裝)、密封包裝飲水與乾糧。
關鍵提醒:快判斷、快遮蔽、慢移動、慎接觸。
平民戰爭包與應急物資
以下清單可依家庭人數、地點與撤離需求做調整。建議分為三層準備:隨身包/避難包(10秒背走)、家庭箱(短期避難)、車載箱(中期撤離)。
戰時隨身包/避難包
基本生存:飲用水、壓縮餅乾、能量棒、濾水器
照明通訊:頭燈、行動電源、哨子、收音機
衛生醫療:濕紙巾、個人藥物、急救包
防寒庇護:救生毯、防水布、雨衣
文件工具:證件影本、現金、多功能鉗
家庭緊急箱
食水炊事:飲水桶、淨水錠、燃氣爐、罐頭、米
睡眠生活:睡袋、保暖毯、地墊、衣物更換包
醫療照護:急救箱、女性與嬰幼兒用品、精神安撫用品
車載避難箱
工具類:折疊鋁梯、繩索、小撬棍、地圖、指南針
物資備援:油桶、備胎、修補工具、雨具、反光背心
通訊訊號:簡易無線電、對講機、強光手電筒
所有裝備應定期檢查與更新(食物保存期、電池電量)。可建立「家用戰備地圖」標記物資存放與撤離路線。一個準備完善的戰爭包/避難包,不只是裝備的集合,更是讓家人有選擇、有生機的保險。
戰時重要應用程式
行動裝置在戰時不僅是通訊工具,更是求生工具。下列應用程式建議於平時就完成安裝與設定,並熟悉使用方式。
警示與通報類
  • 警政服務App、消防防災e點通: 即時警報、避難所查詢、災情回報
  • 災防告警(PWS):自動接收空襲、地震通知
  • NCDR:民生示警公開資料平台,整合政府各單位災害訊息
定位與地圖類
  • Google Maps / OsmAnd:預先下載離線地圖,標記避難所
  • Mapy.cz / MAPS.ME:非Google替代方案,斷網可用
通訊與社群備援
  • Line:平時網路順暢時使用
  • Signal:高安全加密、不留伺服器紀錄
  • Bridgefy / Briar:離線訊息或藍牙傳訊,平時需多練習
能源與維生支援
  • 電池管家:監測手機電池,延長電力壽命
  • Flashlight App:手電筒備用,SOS閃光功能
  • Simple Notepad:離線記事、聯絡資訊記錄

所有通訊軟體建議先設定「低耗電模式」與「離線備用」。可於手機主畫面建立「避難資料資料夾」統整相關應用。建立Signal等緊急群組作為備援通報系統。準備App,不只是「下載」,而是要「熟練使用」。
資訊判讀小抄卡
在戰時,「訊息」本身就是一種武器。如何判斷真偽、避免誤傳、守住通訊紀律,是保命與保全社區秩序的關鍵。
看來源
是否來自政府單位、主流媒體、可信組織?是否可於多方媒體交叉查證?
查事實
使用MyGoPen、Cofacts、Google反向圖片查證。注意是否為舊新聞或錯誤標題。
等一等
情緒越強烈、越要冷靜等待。傳出去前先問:「這真的能幫上別人,還是可能害了他們?」
常見假訊息手法
  • 使用「快逃!緊急!剛剛發生!」等煽動字眼
  • 假借醫師、軍人、警察名義散播
  • 搭配模糊影片、錯置畫面提升真實感
  • 混合半真半假資訊提高可信度

來源可查 → 事實可證 → 傳前等一下
家中可指定一人負責判讀外部訊息並通知其他成員。社群可成立「資訊過濾小組」,集中收集與比對來源。可製作「資訊通報表格」:訊息內容、來源、查證結果、應對建議。
假訊息跑得比炮彈還快,別讓它先炸到你的心。
戰爭時期「少即是多」。過濾雜訊、保留行動力與判斷力,是每一位平民的自我保護。